USB母座連接器現如今是我們最為常見的接口,沒有“之一”。最早其發展得益于個人桌面電腦的普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PC,USB連接器概念提出及標準的推出在上世紀90年代,其發明人為因特爾員工巴特。千禧年后,PC成本大幅度降低,隨之而來的個人電腦售價也同步跳水,記得90年代隨便一臺配置簡單的擁有大塊頭顯示器的聯想電腦都要一兩萬元,這在當時對于人均月薪不足千元的水平來說,這無異于“天價”,降價后的PC,也逐漸為各行各業的日常生產及工作中普及了電子化流程,大量中小企業開始購置電腦,此時PC使用率逐漸提升,家庭用戶也出現“井噴式”的增長,USB連接器就此走進千家萬戶。其實當時USB協會推出USB連接器時,是有多種規格的,有USB-AF,MINI-USB,micro USB,USB-BF等。但由于當時PC接口為USB-AF母座為多,而相機、手機等設備那時甚至連數據傳輸及充電接口都是分開的,數據傳輸接口大多選用體積相對較大的MINI迷你USB母座,所以長時間以來,消費者對于micro USB母座的認識顯得比較陌生。但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樣“野百合也會有春天”。如果說PC是USB-AF連接器的“風口”,那智能手機就是micro USB連接器的“風口”,隨著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機及HTC和三星推出安卓手機,智能移動設備的充電接口及數據傳輸接口開始統一,此時micro USB母座連接器成為了天然的選擇,其具有體積小,兼容性高,性能穩定等多種優點,搭上了智能手機的順風車,走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而后期隨著設備工藝的不斷改進,市場對反向micro USB母座有了現實需求,我們知道,最早開始,手機設備的PCBA板是安裝在手機后蓋上,通過CNC工藝將定位螺絲孔在手機的金屬背殼上打孔進行固定,micro USB母座一般采用沉板或者插件及貼片正面焊接到PCBA上。隨著后期對設備厚度的不斷降低的要求,也就是“超薄概念”的提出,各個廠商為了追求極致超薄,紛紛改變了生產工藝,越來越多的產品將PCBA板與屏幕通過中框固定在一起,傳統的micro USB母座貼合加工工藝就顯得不那么和諧了。如果依舊采用老方法加工,那么客戶就需要改變習慣,將micro USB連接器公頭倒過來插入進行充電及數據傳輸,這與科技廠商要求不斷提高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感受相違背,在USB3.1母座沒推出之前,這種做法簡直不可接受。如何在不改變傳統貼片加工工藝的情況下,不改變micro USB母座接口的插入方向,這就成了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反向micro USB母座應運而生,如圖中產品所示,反向micro USB母座將傳統的貼片腳或固定腳“上下互換”,通過這一簡單的調整,我們可以發現,反向micro USB母座所在的PCBA板即使是與屏幕用中框固定在一起,合上設備的后蓋后,客戶使用設備進行數據傳輸或設備充電時,依舊無需改變業已形成的習慣,就能完成所需的操作。筆者有幸對一臺魅族的魅藍NOTE5手機進行拆解,無意中發現其設備上所使用的接口也是反向micro USB母座,而正如前文所說,這臺設備的主板與其屏幕是一體式的,后蓋就單純是一個后蓋。反向micro USB母座鑒于其特殊的結構,其固定插腳一般都為大間距,沒有了傳統的雙插腳5.7/5.9/6.0間距規格,因為此類間距會與反向micro USB母座所必須要有的公頭掛鉤插孔位置相重疊,無法沖壓。圖中為我司目前已經量產的反向micro USB母座,其兩對插腳的間距分別為7.7及5.3,隨著設備結構的不斷發展,反向micro USB母座一定有著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